梅州蕉岭县: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将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旅游带动扶贫、以扶贫促进旅游的发展之路。梅州市蕉岭县作为广东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先行者,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成功打造了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蕉岭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近年来,蕉岭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将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蕉岭县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客家围屋、以山水风光为背景的乡村旅游景点、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农家乐等。这些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与扶贫的有机结合
蕉岭县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实现了乡村旅游与扶贫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机制。蕉岭县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扶贫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2. 培育乡村旅游扶贫主体。蕉岭县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一批具有经营能力的乡村旅游扶贫主体。
3. 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蕉岭县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蕉岭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实现增收致富。据统计,蕉岭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覆盖了全县80%的贫困人口,为贫困人口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成效显著,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蕉岭县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旅游收入逐年增长。据统计,蕉岭县乡村旅游收入从2016年的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
2.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通过乡村旅游扶贫,蕉岭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5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8000元。
3. 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如:道路、水利、电力等,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梅州市蕉岭县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今后的发展中,蕉岭县将继续深化“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 • 梅州创新“扶贫联合体”模式,成功带动37个贫困村发展
- • 梅州平远县脐橙产业助力出口创汇,引领整村脱贫致富新篇章
- • 梅县丙村温氏宗祠春祭:海外游子跨国连线祭先祖,传承家国情怀
- • 丰顺留隍镇“赛大猪”民俗重启:600斤神猪巡游祈丰年
- • 客家建筑宗师梁伯聪营造技艺入选国家非遗推荐名录,传承千年建筑文化
- • 蕉岭县创新举措,发布碳汇交易新政策,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 •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荣膺省级非遗体验基地,传承与创新共绘文化新篇章
- • 梅州客家童谣数字化保护项目荣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传承客家文化瑰宝
- • 客家武术非遗传承人李俊轩创编“状元拳”校本教材,弘扬传统文化
- • 五华县棉洋镇“木偶戏进校园”活动传承非遗文化,点亮孩子们的艺术梦想
- • 五华县水寨镇“埔寨纸花”技艺惊艳亮相非遗展,传统之美焕发新生
- • 兴宁市多所学校荣获省级绿色校园称号,绿色教育成果显著
- • 兴宁市龙田镇“千年古墟复兴计划”首期工程竣工,历史与现代交融焕发新活力
- • 大埔县积极开展推广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千年客家精神
- • 非遗传承人复原清代客家八宝葫芦鸭: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 “客家文化研讨会聚焦宋湘书法艺术:百余真迹首次公开展出,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 • 兴宁市水口镇“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开放,赓续乡村振兴红色基因
- • 梅江区中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赛盛大开幕,传承红色基因
- • 兴宁市叶塘镇“共享菜园”火爆,城市居民纷纷认领农田体验农耕乐趣
- • 梅州启动“银龄讲学”计划,退休教师助力农村教育振兴
- • 梅州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心获千万级融资,助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 • 大埔县积极推进“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教育新品牌
- • 兴宁市新圩镇智慧果园建成,无人机助力管理效率提升40%
- • 梅州大埔青花瓷复兴计划正式启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对接
- • 平远县仁居镇“扎故事”巡游庆丰收: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
- • 全国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梅州正式成立,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 • 梅州营商环境排名跃升,吸引投资者目光
- • 梅州生态文旅项目引资再创新高,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新篇章
- • 梅州陶瓷产业绿色化改造成效显著,单位能耗降幅达35%
- • 梅县区实施特困家庭住房保障计划,温暖民生工程助力幸福生活
- • 平远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预警平台正式上线,助力农民工权益保障
- • 梅州腌面产业链崛起,万人就业新篇章
- • 梅州首条跨市城际公交线路开通,潮汕地区交通网络再升级
- • 梅州启动“客都绿道”千里徒步计划,助力绿色发展新篇章
- • 粤闽赣苏区对接会梅州签约23项目,共谋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 • 大埔县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扩容计划,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 • 《梅州客家方言保护条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共筑方言保护新篇章》
- • 梅州传统技艺创新中心获文创基金注资,助力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 • 梅州新政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减税降费超5亿元释放市场活力
- • 梅州创新举措,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扫码即可了解生产全流程
- • 梅州梅县机场加密直飞北京、上海航线,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 梅江区客家非遗体验馆:沉浸式体验民俗技艺的活态传承
- • 梅州启动“家校共育”计划,共筑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 • 梅州智慧水务系统上线,全域监测守护碧水清流
- • 大埔茶阳镇历史文化街区焕新颜:千万级保护修缮资金助力古韵传承
- • 丰顺县龙鲸河漂流:夏日激流勇进,畅享清凉之旅
- • 兴宁石马镇万亩油茶基地硕果累累,深加工产业链逐步成型
- • 梅县区新建实验中学项目正式动工,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 • 梅州实施“扶贫饮水工程”,助力12万群众告别饮水难
- • 丰顺县高山茶产业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共筑乡村振兴梦
- • “范汉杰将军黄埔军校文物展揭幕:重温名将军事指挥艺术,传承革命精神”
- • 丰顺县勇立潮头,打造粤东首个县级教育大数据中心
- • 梅州迈入智慧农业新时代:全省首个村级农业气象站建成联网
- • 梅州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成效显著,覆盖率达80%
- • 平远泗水镇发现民国婚书:客家婚俗研究添新证
- • 蕉岭县试点“双减”政策下特色课程:创新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 丰顺马图村茶文化节启幕,红色茶园飘起采茶歌
- • 梅县区申报“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初审,客家文化保护迈出重要一步
- • 大埔县湖寮镇“客家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上线,传承客家文化瑰宝
- • 丰顺县温泉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十条精品养生路线引领健康生活新潮流
- • 兴宁市径南镇“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体验园”正式开园,传承农耕文化新篇章
- • 千村光伏计划启动,农房屋顶变身绿色电站,助力乡村振兴
- • 兴宁市积极推进县域高中托管帮扶计划,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 • 梅州创新举措,农户可通过“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出售生态效益
- • 梅州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踪迹,生物多样性保护再获新突破
- • "岭南第一清官"蓝钦奎廉政文化论坛达成10项研究成果
- • 全国油茶产业三产融合论坛在梅州成功举办,共谋产业发展新篇章
- • 大埔花萼楼中元节民俗展演:客家建筑智慧引惊叹
- • 梅州全力推进“校车安全工程”,确保农村校车全覆盖
- • 乡村青少年宫建设全覆盖,助力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 • 大埔县客家娘酒产业:助力妇女创业的新引擎
- • 丰顺县汤坑镇温泉文化节:融合非遗市集元素,打造民俗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