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仁居镇“扎故事”巡游庆丰收:传承民俗文化,共庆丰收喜悦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平远县仁居镇,自古以来就有“客家文化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仁居镇以独特的民俗文化“扎故事”巡游活动,庆祝丰收,传承客家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
每年的农历八月,是仁居镇最热闹的时节。此时,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村民们欢聚一堂,举行盛大的“扎故事”巡游活动,以此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扎故事”是仁居镇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源于明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项活动主要是在丰收季节进行,通过扎制各种形象生动的动物、神话人物和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巡游于大街小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仁居镇,村民们都会提前几个月开始筹备“扎故事”巡游活动。他们用竹篾、稻草、纸张等材料,精心扎制出各种形态各异的“故事”角色。这些角色栩栩如生,既展现了客家人民的智慧,也传承了客家文化的精髓。
巡游当天,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将“扎故事”角色抬出村口,开始巡游。一路上,鼓乐声声,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盛况。
“扎故事”巡游队伍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形态各异的动物角色。如狮子、麒麟、龙、凤等,它们象征着吉祥、平安和丰收。此外,还有许多神话人物和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如八仙、哪吒、孙悟空等,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巡游队伍行至镇中心广场时,村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此时,广场上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不断。村民们纷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美食,与亲朋好友共享丰收的喜悦。
“扎故事”巡游活动不仅展示了仁居镇的民俗文化,还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许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会在此时回到家乡,与亲人一同庆祝丰收。
如今,“扎故事”巡游活动已成为仁居镇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项民俗文化,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扎故事”巡游活动的保护和传承。他们组织专家对“扎故事”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文化内涵,同时举办培训班,培养新一代“扎故事”传承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仁居镇“扎故事”巡游庆丰收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项民俗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 • 五华县“智慧水利”项目荣登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榜单
- • 梅县区松源镇“扛阿娘”婚俗再现传统礼仪
- • 梅州创新“扶贫生态银行”:绿色资产变现助力乡村振兴
- • 永和镇湿地公园建成开放,生态修复助力民宿集群蓬勃发展
- • 平远县成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材供应基地,签约30家药企共谋发展新篇章
- • 兴宁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 • 央视记者探访梅州客家围龙屋千人盆菜宴:传承与创新中的客家文化盛宴
- • 梅州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降至0.06%,助力乡村振兴
- • 丰顺县黄金镇生姜深加工基地投产,年消化原料超5000吨,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经开区签约新能源电池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助力绿色发展新篇章
- • 平远县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2.0提升工程,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
- • 丰顺县“扶贫科技特派员”下乡送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 • 丰顺县试点“社区微工厂”助力灵活就业新篇章
- • 梅州迎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 • 华侨回乡投资热潮涌动,梅州侨乡经济焕发新生
- • 大埔县光德镇“陶瓷柴烧文化季”再现龙窑千年窑火
- • 梅县区南口镇“社”祭祀活动祈愿风调雨顺,传承千年民俗文化
- • 蕉岭县创新扶贫模式:扶贫互助金破解资金短缺难题
- • 丰顺县心理健康服务公益热线正式开通,守护居民心灵健康
- • 梅州客家传统种质资源正式纳入国家基因库,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 • 梅县区深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筑牢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 • 丰顺龙岗镇清代“马图茶”文献揭示茶道文化之源远流长
- • 客家武术非遗传承人李俊轩创编“状元拳”校本教材,弘扬传统文化新篇章
- • 蕉岭三圳镇“扛阿公”民俗引热议:明代社祭完整保存,传统文化魅力再现
- • 全国首条南药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在丰顺投产,效率提升300%,助力中医药产业升级
- • 大埔县韩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获批,投资规模超20亿,助力区域绿色发展
- • 大埔县古村落保护开发:激活旅游扶贫潜力,传承历史韵味
- • 梅州教育基金会发放助学金,2000名困难学子受益圆梦校园
- • 三角镇“鱼菜共生”试验成功,养鱼废水循环种出有机蔬菜
- • 客家抗日英雄刘国用故居挂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
- • 兴宁市试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师资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 • 梅州全面铺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 • 梅州首创“农业管家”服务模式,托管耕地超30万亩,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冷链物流基地成功引进京东冷链等知名企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 蕉岭三及第: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传承千年客家美食文化
- • “蕉岭三圳镇‘扛阿公’民俗引热议:明代社祭完整保存的文化瑰宝”
- • 大埔县建设客家方言文化传承示范校:弘扬客家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 • 梅州“客都工匠”评选启动,共筑传统技艺传承之路
- • 五华县益塘水库:湖光山色中品味荔枝采摘的田园乐趣
- • 梅县区南口镇“社”祭祀活动祈愿风调雨顺,传承民间信仰与文化
- • 梅州20亿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助力龙头企业腾飞
- • 梅州成立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院士领衔献策助力乡村发展新篇章
- • 梅州非遗文化产业化项目引资成效显著,助力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
- • 梅州五华县创新“红色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 • 大埔县积极开展适龄妇女免费HPV疫苗接种工作,守护女性健康防线
- • 蕉岭县“村村通”工程助力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 • 兴宁市水口镇“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开放,赓续乡村振兴红色基因
- • 平远县生态补偿机制:守护绿水青山,惠及民生福祉
- • 五华县城乡融合示范区试点经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全省推广助力全面振兴
- • 非遗传承人复原清代客家八宝葫芦鸭: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 • 梅州省级高新区升格工作启动,创新驱动战略再推进
- • 梅州创新扶贫人才驿站:引进2000名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 • 平远县东石镇七夕香火龙非遗活动申报国家级:传承千年民俗,弘扬传统文化
- • 梅县区松源镇“扛阿娘”婚俗再现传统礼仪,传承千年文化韵味
- • 梅江区江北老街改造工程启动,百年商埠风貌焕新颜
- • 蕉岭县南磜镇“客家山歌新锐创作营”:传承与创新共谱山歌新篇章
- • 梅江区隆重表彰十大“最美教师”,致敬教育界的璀璨明珠
- • 梅州全力推进“校车安全工程”,助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 • 大埔县茶阳镇骑楼老街活化利用项目获千万级投资,助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 • 华侨教育家熊长卿创办的南洋中学史料首次公开展出,见证百年教育传奇
- • 梅州遭遇50年一遇干旱,紧急启动人工增雨作业应对
- • 梅州与深圳携手共建产业转移园,共迎大湾区智能制造新时代
- • 梅县区丙村镇“客家娘酒”非遗工坊荣膺省级示范基地,传承与创新共谱新篇
- •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基地引资扩容,助力区域农业发展
- • 兴宁市龙田镇“千年古墟复兴计划”首期工程竣工,古墟焕发新活力
- • 探寻“中国现代教育之父”温仲而后人捐赠办学原始票据的历史价值
- • 梅州与深圳携手打造超万亩“飞地农业”示范区,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 • 梅州籍科学家团队在半导体材料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 梅州首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助力3万人增收,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 乡村青少年足球联赛火热开赛,点燃体育新生代激情
- • 梅江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建设,打造美丽家园新风尚
- • 梅县区松源镇王氏冬祭:千人同吃“丁酒”续宗亲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