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松源镇“扛阿娘”婚俗再现传统礼仪,传承千年文化韵味
梅县区松源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扛阿娘”婚俗活动在松源镇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让这一古老的婚俗得以再现,传承千年文化韵味。
“扛阿娘”婚俗是梅县区松源镇独有的传统婚嫁仪式,源于明朝,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婚俗融合了客家、潮汕、闽南等多个民族的婚嫁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礼仪程序,包括拜堂、敬茶、迎亲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扛阿娘”环节。
“扛阿娘”是指新郎在婚礼当天,要亲自将新娘抱到洞房。这一环节寓意着新郎对新娘的关爱和呵护,同时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新娘往往要步行数十公里才能到达新郎家,因此“扛阿娘”婚俗便应运而生。
在活动现场,只见新郎身着传统婚服,头戴红绸,肩上扛着新娘,步履稳健。新娘则穿着鲜艳的嫁衣,头戴凤冠霞帔,手捧花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周围围观的群众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这一美好的瞬间。
“扛阿娘”婚俗的再现,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婚俗,松源镇举办了多次婚俗文化节,邀请专家学者对婚俗进行研究和整理。同时,当地政府还投入资金,修复了古老的婚嫁用品,如花轿、婚服等,为婚俗的再现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婚俗活动中,除了“扛阿娘”环节,还有许多传统礼仪。如拜堂时,新郎新娘要向天地、父母、祖先行三鞠躬礼,寓意着对天地、父母、祖先的感恩之情。敬茶环节,新郎新娘要向长辈敬茶,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迎亲环节,新郎新娘乘坐花轿,由亲朋好友簇拥着,浩浩荡荡地前往新郎家。
这一古老的婚俗,不仅展现了梅县区松源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婚俗逐渐消失,而“扛阿娘”婚俗的再现,无疑为传统婚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梅县区松源镇将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婚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扛阿娘”婚俗能够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让这一传统婚俗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 梅州五华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助力扶贫事业再上新台阶
- • 蕉岭三及第: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传承千年客家美食文化
- • 梅州重拳出击,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严查酒驾超载行为
- • 兴宁市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 • 梅州首例5G远程手术在市中心医院成功实施,开启智慧医疗新篇章
- • 蕉岭县三圳镇创新实践“积分制”,村民参与治理换生活用品
- • 梅州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启用,助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完善
- • 梅江区千佛塔:登塔揽胜,尽享梅城全景之美
- • 梅县区实施特困家庭住房保障计划,温暖民生工程助力幸福生活
- • 五华县全力打造困难群众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 • 兴宁市全面推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助力素质教育新篇章
- • 梅州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
- • 梅州打造粤东最大冷链物流中心,助力农产品损耗率降低30%
- • 平远仁居镇古韵新篇:明清古驿道遗址焕发新生,红色文旅长廊即将崛起
- • 五华横陂足球小镇荣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助力足球事业蓬勃发展
- • 梅州客家古村落焕发生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 • 曾宪梓教育基金成立30周年庆典:梅州学子受助案例入选北师大教材,传承爱心教育
- • 梅州客家传统服饰展在巴黎中国文化周惊艳亮相,展现千年客家文化魅力
- • 客商典范张弼士故居完成数字化升级,全景展现“中国葡萄酒之父”传奇人生
- • 梅州实施“扶贫明星产品”培育工程,打造20个地标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客家山歌大赛圆满落幕 千年古韵焕发新活力
- • 梅江区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助力教育生态优化
- • 大埔县湖寮镇“客家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上线,传承客家文化瑰宝
- • 大埔县百侯镇古村落修复工程竣工,文旅融合激活百年围屋焕新颜
- • 梅州林修明烈士故居荣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黄花岗起义壮烈篇章再现
- • 五华县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盛大启动,总投资60亿元助力区域绿色发展
- • 平远县泗水镇“南台云雾茶诗会”:融合书画创作,传承文化韵味
- • 梅州籍影视明星慷慨捐资千万,助力家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 • 梅州客家山歌奏响央视,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 • 梅江区总部经济大厦: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吸引30家企业区域总部入驻
- • 梅州吹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号角——启动三年行动计划助力教育腾飞
- • 梅州兴宁再获中央财政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面启动
- • 梅州兴宁市扶贫刺绣工坊助力留守妇女月增收3000元,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
- • 走进兴宁市新陂镇磐石围:感受围龙屋里的客家婚俗非遗体验
- • 梅州大埔笋粄制作技艺走进高校非遗课堂,传承与创新共舞
- • 蕉岭三圳镇“打斗四”习俗:邻里共食传佳话
- • 丰顺县勇立潮头,打造粤东首个县级教育大数据中心
- • 梅州大埔青花瓷复兴计划正式启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对接
- • 《民国报人陈此生新闻著作集出版:揭秘报业黄金时代的舆论力量》
- • 梅州客家擂茶文化节盛况空前,万名游客共赴茶香之旅
- • 梅州“客家菜师傅”工程:助力万人就业,传承客家美食文化
- • 梅县区与深圳名校缔结教育帮扶联盟,共育未来精英
- • 梅州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式动工,助力梅州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 • 梅州味酵粄走出山区,广深连锁店突破50家,传统美食迈向现代化发展
- • 蕉岭县广福镇正月“扛仙师”神秘傩舞震撼上演,民俗文化魅力四溢
- • 梅县丙村温公祠秋祭,海外宗亲视频连线共祭祖,传承千年家国情怀
- • 梅州首创“乡村振兴保险”: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 梅县区携手华南农大共建乡村研究院,定向培养农业硕士助力乡村振兴
- • 东石镇脐橙出口基地荣获欧盟认证,首单20吨脐橙顺利发往荷兰
- • 兴宁市深入开展校园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共建和谐校园
- • 梅县区打造“红色研学”特色教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 • 平远县差干镇河湖治理成效显著,水质达标率100%展现生态治理新成果
- • 兴宁市积极推进乡镇敬老院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 • 梅州诞生首位“客家菜女厨神”:95后姑娘摘桂冠,传承与创新交相辉映
- • 梅州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专项行动,助力教育质量飞跃
- • 梅州首条跨市城际公交线路开通,助力潮汕地区交通互联互通
- • 梅江区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商贸,线上交易额增长35%,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 • 蕉岭县绿色矿业升级改造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绿色矿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 • 兴宁市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促增收,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 梅江区长沙镇:乡村足球场全覆盖,助力“足球之乡”名片熠熠生辉
- • 丰顺县砂田镇“高山茶文化节”演绎采茶戏非遗魅力
- • 丰顺县汤坑镇万佛园:千尊佛像与城市绿心的禅意漫步
- • 梅县区雁洋镇盛大举行“叶帅诗词书法作品巡回展”
- • 梅州农商行创新金融服务,推出“柚农贷”专项产品助力柚农发展
- • 梅州创新“扶贫联合体”模式,助力37个贫困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 • 世界客都预制菜产业园盛大投产,20家企业签约入驻,开启产业新篇章
- • 梅江区“扶贫夜校”助力提升群众脱贫技能,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 • 梅州生态旅游示范区再获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绿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宽
- • 五华岐岭镇“烧塔”民俗引围观,七层火塔照夜空
- • 钟鲁斋比较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再获认可,列入华南师大研究生课程
- • 梅县区半导体产业园二期竣工,助力地方经济腾飞,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