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巧手制艾粄,年入二十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有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妇女。她们在丈夫外出打工的同时,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创造幸福。近日,记者走进我国某乡村,了解到一位留守妇女通过制作传统艾粄,年收入高达二十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佼佼者。
这位留守妇女名叫李梅,她所在的村庄有着悠久的艾粄制作传统。艾粄,又称艾粑粑,是一种用糯米粉、艾草等原料制成的传统小吃。在李梅的家乡,艾粄不仅是节日必备的美食,更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李梅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艾粄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她掌握了艾粄制作的精髓。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李梅在网络上开设了店铺,将艾粄销售到全国各地。在她的努力下,艾粄逐渐成为了一种网红美食。
“一开始,我只是在村里卖,后来发现很多人喜欢我们的艾粄,我就开始在网上销售。”李梅说,“现在,我的艾粄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海外客户。”
为了提高艾粄的品质,李梅不断改进制作工艺,选用上等糯米粉和新鲜艾草,确保艾粄口感鲜美。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留守妇女们也纷纷加入到艾粄制作队伍中,共同致富。
“我们这里有很多留守妇女,她们平时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李梅说,“现在,她们可以通过制作艾粄增加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据了解,李梅的艾粄制作技艺已经带动了当地数十名留守妇女就业,她们通过制作艾粄,年收入普遍达到了两万元。而在李梅的带领下,部分妇女年收入甚至超过了二十万元。
艾粄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让留守妇女们实现了增收致富,还让这一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艾粄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艾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美食。”李梅说。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像李梅这样的留守妇女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们的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 梅州创新“消费扶贫直通车”,助力农产品当日达湾区
- • 梅州碳交易中心启动首日成交额突破亿元,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
- • 大埔县西岩山茶园荣获国际有机认证,茶叶出口量实现翻倍增长
- • 梅县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助力粮食产业链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 • 兴宁市福兴街道“百年学堂文化复兴计划”正式启动,传承历史文脉,焕发时代新颜
- • 平远县差干镇盛大举办“三省边界客家山歌擂台赛”,传承客家文化魅力
- • 《"中国儿科之父"钟世藩医学笔记影印本在梅首发,传承医学瑰宝》
- • 大埔县百侯镇古村落修复工程圆满竣工,文旅融合焕发百年围屋新活力
- • 梅州低空物流枢纽项目签约航空龙头企业,共筑航空物流新篇章
- • 梅州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
- • 梅江区智慧医疗平台破解因病返贫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 • 客家民俗学家张祖基后人慷慨捐赠:民国时期田野调查手稿重现世间
- • 梅州蕉岭县: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县区与粤港澳学校缔结姊妹校,共筑教育合作新篇章
- • 大埔县茶阳镇骑楼老街:探寻闽粤边城的百年商埠风情
- • 丰顺县高山茶产业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 “千村光伏计划启动,农房屋顶变身绿色电站”
- • 梅州客家非遗进校园活动助力200所中小学传承文化瑰宝
- • 梅州新材料中试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 • 梅州吹响乡村振兴号角,启动“扶贫云课堂”助力培育10万新型职业农民
- • 梅州首创“乡村振兴保险”: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 梅州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 • 大埔县荣膺“中国蜜柚之乡”,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
- • 大埔百侯镇明清古建筑群荣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
- • 蕉岭县蓝坊镇:百年酒香——客家米酒酿造工艺的传承之旅
- • 大埔县光德镇陶瓷柴烧文化季:再现龙窑千年窑火,传承千年陶瓷文化
- • 梅县区与华南师范大学携手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共育未来教育精英
- • 梅州中医药全产业链招商签约23个项目,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 • 蕉岭县文福镇白鹭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圆满通过验收
- • 平远县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新改建公路380公里助力乡村振兴
- • 平远县东石镇七夕香火龙非遗活动申报国家级:传承千年民俗,弘扬传统文化
- • 留守妇女巧手制艾粄,年入二十万元成为致富新榜样
- • 河东镇智慧养蜂产业园落成,数字化蜂箱助力产蜜量提升50%
- • 梅江区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 • 梅县丙村温公祠秋祭,海外宗亲视频连线共祭祖,传承千年家国情怀
- • 丰顺县康养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篇章
- • 平远县脐橙丰收季盛大开幕,电商直播助力农产品畅销全国
- • 百年榕树下的美食市集:一场别开生面的粄食文化盛宴
- • 五华县潭下镇“客家竹编元宇宙展厅”正式上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 • 大埔县积极开展“粤菜师傅”工程培训,助力千余人提升烹饪技艺
- • 平远县扶贫公益基金募集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战
- • 农业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实时监测500个生产基地,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 • 第五届客家美食节盛大开幕,百种粄食现场比拼精彩纷呈
- • 梅州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群落,生态保护区正式建立
- • 预制菜产业园落户梅州,助力农产品加工链延伸发展
- • 梅州新能源产业招商取得历史性突破,引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 • 梅州发布全国首个客家饮食文化指数,助力客家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
- • 梅州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研究院,产学研融合再深化:共创科技发展新篇章
- • 梅州预制菜产业联盟签约订单突破2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 • 梅江区客家非遗体验馆:穿越时空的民俗技艺之旅
- • 梅州蕉岭荣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新名片
- •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文化节盛大开幕,海外乡亲慷慨捐资千万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县区倾力打造“一镇一桌菜”美食旅游路线,美食之旅启程在即
- • 梅州创新举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启用,扫码即可了解生产全流程
- • 梅州创新“智慧扶贫”平台助力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
- • 梅州客家娘酒荣登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榜单,传承千年酒文化
- • 梅县区隆文镇启动“古法造纸活态传承工程”: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 • 西阳镇AI水稻病虫害预警系统成功上线,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 梅州茶叶交易中心引资打造千亿茶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 • 大埔县积极开展适龄妇女免费HPV疫苗接种工作,守护女性健康防线
- • 古法柴火灶复燃,梅州乡村复兴猪油渣炒菜心: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 五华县全面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 • 丰顺县电子电路板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
- • 梅州娘酒鸡预制菜荣获中国餐饮创新大奖,引领预制菜行业新风尚
- • 蕉岭县三圳镇创新“积分制”模式,村民参与治理换生活用品
- • 梅县区松口古镇成功举办国际客属华侨文化论坛,共话华侨文化传承与发展
- • 《民国报人陈此生新闻著作集出版:揭秘报业黄金时代评论的珍贵记录》
- • 五华县吹响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三年行动号角,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南药产业再攀高峰:全产业链产值破百亿,中国南药之乡复审通过
- • 汤西镇橄榄油冷榨生产线投产,助力山区油橄榄产业蓬勃发展
- • 梅州沙田柚宴荣膺“中国地标美食宴”,传承与创新共绘美食新篇章
- • 兴宁市罗岗镇“扛公王”民俗活动引万人参与,传承千年民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