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助力农民增收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大埔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县。近年来,大埔县积极探索“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有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稻渔共生”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田中养殖鱼类,鱼类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而水稻则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栖息的环境。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大埔县,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地农民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实现了“一田双收”,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以下是“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助力农民增收的几个方面:
1.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大埔县地形以山地为主,土地资源有限。通过“稻渔共生”模式,农民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水稻和鱼类的收入叠加,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循环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在“稻渔共生”模式中,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水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也可以被鱼类捕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3.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
“稻渔共生”模式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品质。鱼类在水稻田中活动,有助于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水稻生长。同时,鱼类捕食杂草和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4.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
“稻渔共生”模式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使农民在养殖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5.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稻渔共生”模式有助于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种模式下,农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自觉保护水资源、土壤资源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大埔县“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在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大埔县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力度,推动“稻渔共生”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 • 钟鲁斋比较教育理论入选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助力培养国际化教育人才
- • 梅县区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研修计划,助力教育质量提升
- • 丰顺县“专精特新”企业数量领跑全市,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 兴宁合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圆满完成验收,为30万居民用水安全保驾护航
- • 五华县棉洋镇“木偶戏进校园”活动: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 • 梅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外贸增长再添新引擎
- • 五华县华城镇河道治理工程圆满完成,防洪灌溉惠及20个自然村
- • 兴宁市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促增收,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 兴宁罗家通书荣登国家档案宝库,百年历法传承堪舆文化瑰宝
- • 大埔县茶阳镇“父子进士”牌坊祭祖仪式启幕,传承百年文化底蕴
- • 梅州农业大数据中心上线,实时监测万亩耕地墒情,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 • 梅县区成功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 • 梅江区千佛塔:登塔揽胜,尽享梅城全景之美
- • 梅州“双碳”产业示范园盛大启动,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引领绿色发展新潮流
- • 南洋侨领伍佐南家族档案归国:揭秘民国海外客商网络的秘密历程
- • 梅州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新阶段
- • 梅州机器人产业园:入驻企业实力雄厚,引领行业先锋
- • 客家革命家古大存红色交通线遗址荣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大埔县荣膺“中国蜜柚之乡”,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
- • 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荣获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称号,传承客家文化瑰宝
- • 梅县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签约5家高新技术企业,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 • 梅州梅江区试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助力老龄化社会
- • 平远县稀土永磁材料研发中心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助力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腾飞
- • 平远县差干镇盛大举办“三省边界客家山歌擂台赛”,传承客家文化魅力
- • 蕉岭县长寿之乡品牌升级,生态康养产业引资超十亿元,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 • 平远县石正镇“南台山文化摄影大赛”征稿启动,捕捉文化之美,共筑美好家园
- • 《民国报人陈此生新闻著作集出版:揭秘报业黄金时代评论风采》
- • 梅江区全力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提升居民就医体验
- • 梅州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引资超20亿元,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 梅州乡村非遗活化利用:十大典型案例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 • 梅州举办黄遵宪诞辰175周年纪念活动,弘扬“诗界革命”先驱精神
- • 客家药膳养生村走红,梅州康养旅游再添新名片
- • 梅县区田教授田间课堂:传授实用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迎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 • 梅江区清凉山采茶节:一场客家茶文化的盛宴
- • 梅州高端装备制造园牵手德国“隐形冠军”,共筑智能制造新篇章
- • 梅州携手华南理工共建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 • 平远县倾力推出山区教师交通补贴政策,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 • 梅江区创新就业扶贫模式,助力贫困户稳岗增收
- •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功通过验收,助力孵化企业45家
- • 梅州侨贤情系故里,捐建10所乡村学校科技实验室助力教育发展
- • 兴宁水口镇刘氏总祠盛大举行冬祭 千人盆菜宴连宗亲,共叙血脉情谊
- • 梅州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盛大启幕,助力梅州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 • 穗梅产业共建园区签约15家企业,共谋区域经济发展新篇章
- • 丰顺县生物医药产业园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共谱科技创新新篇章
- • 大埔县全面推广“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教育新格局
- • 梅州籍科学家领衔研发新型电池材料,获国际专利认证,引领绿色能源革命
- • 梅州金柚太空育种实验取得突破,成功培育抗病新品种引领产业发展新篇章
- • 湾区腹地优势凸显,梅州引资超百亿,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 • 梅州打造全省最大南药种植基地,产值突破15亿,助力乡村振兴
- • 丰顺县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试点,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
- • 兴宁市罗浮镇首届客家山歌文化节盛大开幕,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 • 梅州客家娘酒鸡荣登“广东十大养生膳”榜单,传统美食焕发新光彩
- • 平远县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2.0提升工程,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
- • 大埔青溪镇“打醮”民俗再现,三天三夜祭典引热议
- • 梅州蕉岭县: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创新实践:光伏板下种金柚,探索农光互补新路径
- • 梅州首创柚子宴主题民宿,食宿体验获五星好评,打造乡村旅游新标杆
- • 蕉岭县新铺镇“赛柚灯”中秋民俗:独具特色的传统盛宴
- • 南洋侨领伍佐南家族档案归国:揭秘民国海外客商网络的神秘面纱
- • 梅县丙村镇新规划院士工作站,共筑现代农业研发新篇章
- • 五华县热矿泥浴:探寻天然温泉疗养的独特体验
- • 蓝坊镇废弃矿区焕发生机:生态修复完成,新增耕地800亩种旱稻
- • 梅州柚精深加工生产线投产,助农增收效益翻番
- • 跨省劳务协作机制:破解季节性用工难题的新路径
- • 梅江区千佛塔:登塔揽胜,俯瞰梅城全景
- • 兴宁市全面发力,打造15分钟便民医疗服务圈
- • 全国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梅州正式成立,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 • 平远县仁居镇端午龙舟竞渡:百年传统延续客家精神
- • 乡村治理积分制全覆盖,村民争当“文明之星”
- • 梅州蕉岭县创新教育管理,试点推行“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
- • 梅州大埔县蜜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