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首创“田间课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众多探索和实践之中,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首创的“田间课堂”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实效性,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典范。
五华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为了提高农业效益,五华县积极探索农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于2018年首创“田间课堂”。这一模式以田间为课堂,将农业生产实践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旨在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田间课堂”的实施,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以往,农民教育培训多在室内进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农民参与度不高。而“田间课堂”则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在亲身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学习到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在“田间课堂”中,农民不仅可以学习到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还可以了解到市场动态、农业政策、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华县“田间课堂”的实施,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该县邀请农业专家、技术推广人员、优秀农民代表等担任“田间课堂”的讲师,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此外,五华县还建立了“田间课堂”师资库,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为了让“田间课堂”更加贴近实际,五华县还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农民可以在线学习农业技术、交流经验、获取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五华县还鼓励农民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了解农业政策、市场动态,提高自身素质。
在“田间课堂”的培育下,五华县涌现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具备了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五华县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自“田间课堂”实施以来,五华县共培训农民1.2万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占比超过50%。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五华县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五华县首创的“田间课堂”模式,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五华县的“田间课堂”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多地区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
- • 梅州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占比提升,全面培养新时代人才
- • 梅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 • 梅州湾区产业共建成果显著,园区新增落地项目28个,共谋区域发展新篇章
- • 梅州五华县艾草产业崛起:亿元产业集群助力扶贫攻坚
- • 丰顺县“扶贫鸡”养殖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滚动发展新篇章
- • 梅州荣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称号,绿色崛起魅力无限
- • 梅州创新“消费扶贫直通车”,助力农产品当日达湾区
- • 五华县横陂镇宗祠祭典:传承千年文化,凝聚家族情感
- • 梅江区冬至祭祖大典:传承孝道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 大埔县甜竹村:竹海探幽,解锁山野徒步新路线
- • 五华县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验收圆满完成,助力教育质量提升
- • 蕉岭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圆满完成,农旅融合助力收入增长30%
- • 梅江区试点“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新模式:携手共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 梅州蕉岭荣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称号,助力绿色健康产业发展
- • 梅州五所中小学荣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
- •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落户梅州,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 • 梅县区丙村镇“扛关爷”巡游保平安: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和谐交响
- • 非遗传承人复原清代客家八宝葫芦鸭: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 • 梅州客家小吃惊艳国际邮轮,美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 • 梅州抢抓大湾区产业转移机遇,半年签约项目投资额突破300亿
- • 梅县区荣获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称号,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 • 梅州启动“乡村振兴特派员”制度,助力脱贫成果巩固
- • 梅州实施“绿美扶贫”战略,发展林下经济3.8万亩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升格,文旅产值突破300亿元:客家文化焕发新活力
- • 平远县石正镇脐橙丰收节盛大开幕,直播带货助力农户拓宽销售渠道
- • 梅州智慧城市项目成功上线,开启“一网统管”新格局
- • 梅州籍运动员在全运会摘金,市委市政府发贺电表彰彰显体育精神
- • 农村金融服务站实现镇镇通,助力破解融资难题
- • 梅州丰顺县汤坑镇异地搬迁扶贫工程圆满竣工,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县区新建实验中学项目正式动工,助力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 • 梅州智慧农田物联网示范基地:3000亩土地绽放科技之光
- • 梅州兴宁纺织业迈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助力生产效率翻倍
- • 五华县足球特色体育产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新篇章
- • 晚清数学家李焯芳《算学新说》的发现改写中国数学史研究新篇章
- • 梅州教育基金会发放助学金,2000名困难学子受益圆梦校园
- • 梅州油茶产业精深加工项目投产,助力打造百亿特色农业新格局
- • 蕉岭县新铺镇石窟河船工号子实景演出常态化:传承民俗文化的生动实践
- • 兴宁市福兴街道“百年学堂文化复兴计划”正式启动,传承历史文脉,焕发时代新颜
- • 客家女杰黄小娜与妇女解放:文献展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 • 梅州与深圳携手打造万亩“飞地农业”示范区,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 • 兴宁市创新教育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弹性作业”制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 平远县扶贫产业孵化园:培育新型主体,助力乡村振兴
- • 大埔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九月开学,为特殊儿童开启新篇章
- • 丰顺潭江镇荣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单丛茶产业再攀高峰
- • 平远县吹响教育信息化2.0提升工程号角,共筑智慧教育新篇章
- • 五华县棉洋镇天柱山:探寻道教圣地,领略云海佛光灵修之旅
- • 兴宁市永和镇客天下景区:探寻客家民俗风情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 • 兴宁石马镇万亩油茶基地丰收,深加工产业链成型助力乡村振兴
- • 五华县“扶贫产业联盟”助力规模效应,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 梅州首条液晶面板生产线落地,电子信息产业迈向新高峰
- • 梅县区再攀美食高峰:“中国腌面之乡”申报成功,地方美食文化再升级
- • 大埔县荣膺“中国蜜柚之乡”,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
- • 蕉岭县南磜镇竹海长廊:骑行漫步,畅享竹林清风之旅
- • 兴宁版画走进中央美院,民间艺术绽放时代光彩
- • 梅州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 • 梅州五华县艾草产业蓬勃发展,助力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 • 梅州新政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减税降费超5亿元释放市场活力
- • 大埔县非遗传承校园示范基地正式设立,弘扬传统文化再添新篇章
- • 华南师大携手梅州,共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新篇章
- • 华侨将军邓仲元军事思想研讨会在穗召开 首次公开战时密电
- • 梅县区雁洋镇乡村人才驿站启用,百名专家结对指导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高端装备制造园牵手德国隐形冠军,共绘智能制造新蓝图
- • 梅江区智慧医疗平台破解因病返贫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 • 梅州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踪迹,生物多样性保护再获新突破
- • 《风味人间》聚焦梅州腐竹,揭秘阳光晾晒技艺传承之美
- • 蕉岭新铺镇发现清代“石窟河船工号子”手稿,揭秘古船工生活画卷
- • 梅州黑蒜炖汤荣获国际养生膳食金奖,传承与创新共铸美味传奇
- • 转水镇冷链物流中心竣工,助力农产品损耗率显著降低
- • 兴宁市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 • 客家传统农耕器具博物馆荣获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传承农耕文明新篇章
- • 大埔茶阳镇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生:千万级保护修缮资金助力古韵传承
- • 梅县区扶贫法律援助助力保障群众权益,谱写新时代法治扶贫新篇章